|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文|愿心编辑|S常言道,人生不如意之事,十之八九。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,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或事令我们失望。失望的感觉会磨灭人积极的心态,使人失去现实和理想中的平衡,且失望无可避免。那么,人真的只能在失望中不断堕落消沉吗?其实,失望并不是一种可怕的情绪,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失望。有时,失望也是一种成长。人的一生当中要经历无数次失望,但如果能参透失望的三个境界,失望反而会促进我们的成长。失望的第一种境界是痛苦,这也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。从小到大,身边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会让我们失望。小时候,失望是父母答应却没有兑现的承诺,是兴冲冲赶到超市却错过了想买的东西;也是和朋友玩耍时出现矛盾而难过……再长大些,失望是发现你的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。例如考试时并不理想的成绩,工作中努力却不被领导赏识,对另一半的付出不被理解,用心照顾孩子却换来孩子的顶撞和叛逆……这些失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,类似的失望伴随着我们的一生。面对这些失望时,我们无可避免的产生痛苦的情绪。这种痛苦造成的结果有两种:一是我们遭受这些痛苦时产生了恐惧的情绪,回避逃离引发这些痛苦的情境;二是直面带来这些痛苦的事件。如果成为了第一种,那人在失望中就不会获得成长,某个失望的情境也会永远成为困扰。而第二种选择就是失望的第二种境界,坦然面对失望。坦然面对失望,是接受失望所带来的痛苦情绪,并能发现自己失望的原因。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在一次演讲时讲了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,他对儿子的态度,就是坦然接受失望的最好例子。复旦大学招生有一个政策,就是职工子女高考时只要超过一本分数线既定分数,就可以被复旦大学录取。儿子高考那年,王德峰教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儿子未来可以进入复旦大学。等儿子的高考分数出来之后,王教授立刻打电话给复旦招生办的老师询问情况。然而招生办老师给出的答复是,这样的分数别说读复旦,就连大学都差点要考不上。得知这个结果的王教授难以接受,他骑上自行车绕着复旦大学转了三圈。他一边骑一边回想着这些年儿子的成长过程。从儿子出生时他就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优秀的人,要让儿子超过自己。而今天,儿子的高考成绩和他的期望大相径庭。但是骑了三圈之后,王教授想通了,他坦然接受了儿子带给他的失望。一时的成败并不能决定儿子的一生,高考成绩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小部分,对人生意义的定义也因人而异。面对、反思、接受。失望来源于现实和期望的差距。王教授对儿子的期望很高,所以当儿子高考分数未能达到他的预期时他会感到失望。解决这种失望带来的痛苦需要感受到失望的一方重新审视现实,接受现实,反思自己期望和现实的差距。等把期望调整好了,失望的感受也就淡化了,接受其失望的情绪也就更容易了。失望的第三种境界,是在失望中成长。当我们面对失望时,为了接纳失望,我们就会不断降低自己的期望来减少失望带来的痛苦,但这样做的同时也是在不断降低我们的追求。一个人如果总是对自己有很低的标准,对未来没有高远的理想,那么他这一生也注定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和发展。所以,失望的第三个境界正是处理失望的高明之处。目的在于从失望中有所收获,从失望中获得成长的动力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,但在进入这个最高学府之前,俞敏洪却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的困境。1978年,俞敏洪参加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,遗憾的是他的高考成绩很差,没有达到大学的录取分数线。高考失利的俞敏洪在痛苦过后接受了这个现实,他开始反思自己失利的原因。最后他得出结论,这次失败时因为他的英语成绩太差了。俞敏洪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就停滞不前,他花了更多精力在英语上,第二年再度走进考场。但令他失望的是,这一年他再度名落孙山。复盘自己失败的原因,俞敏洪发现问题仍旧出在他的英语上。这一次他的英语成绩已经超过了第一年高考时的录取分数,但今年的英语分数线提高了几分。接二连三的失望,换做别人或许应该恨不得永远远离高考考场,但俞敏洪没有这样做。他再次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。俞敏洪认为,他的失利并不是目标过高,并不是他没有能力,而是因为他努力的还不够。第三年,俞敏洪再次走进高考考场,这次他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北京大学。在那年高考之后,俞敏洪的一生当中还经历过很多次失望。不过他都没有被这些失望打倒而停滞不前,而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目标不动摇,在一次次失望中总结经验,下一次以更好的状态去实现自己的期望。这就是失望的第三重境界的魅力所在:失望但不绝望,在失望中成长。经历过这三种境界的失望,人才能更好的成长。但遗憾的是,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停留在失望的第一重境界中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人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,所以不断因各种失望而痛苦。少部分人能达到失望的第二重境界,学会和接受失望,与失望和解。这种人拥有认清自我与现实的能力,是懂得满足的人,是调整期望以求贴合自身实际的人。遗憾的第三重境界,是认清自己和现实后,调整自己不断靠近期待的目标。能达到这一境界的无疑是最少的,但一旦达到了这种境界,所获得的成就也是最大的。 |
|